其他
重启,从亲手做一碗手擀面开始〡在地厨房
这是由「1000小食」发起的第二期「在地厨房」体验招募:
什么是「在地厨房」?
这是由专注本土饮食传播的「1000小食」发起的系列食谱体验项目:通过编写每月一期的本土食谱、策划当月体验活动,让儿童和成年人都可以在亲手制作食物的过程中,修复每个人与自然、与生活、与我们自己的关系,也寻找我们在当下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答案。
继第一期我们以「福州芋泥」的食谱体验来探讨「过去的甜」,本月我们将主题定为「重启」,现场体验的食谱是山西手擀面条(体验时间和详情见海报和文末)。
新年初始,我们与疫情的相处也进入了第三年,一边以春节积蓄的能量展开新一年的生活,一边掺杂着复杂的心情宽慰自己:再重启一次就正常了吧。重启,包含着我们回到原点,如常生活的朴素心愿。
我想,能代表「重启之食」的体验应该是我们日常饮食中最基本的食物,比如米和面。
而作为成长于稻米环境的南方人,我为什么最终选择在「在地厨房」做手擀面?
…我想先分享三个关于面条的故事:
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今年春节前夕,有天我小心拆开了订购的一根长 60cm 的擀面棍包裹,准备和面鼓捣面条。父亲忍不住过来指点我的做法,我难以信服地问他,「你怎么会做面条?」——毕竟从小到大我从来没在家吃过自己手擀的面条。眼见他脸色一沉,回答我,「怎么不会做!以前发的粮票有一半得换面粉,不会做面条全家吃什么?」
第二个故事,来自我的高中学弟小郭。在福州长大的小郭告诉我,他的爷爷是山西长治人——1949 年小郭爷爷作为后勤人员跟随部队来到福建,并在这里安了家。小郭爷爷的厨房与其他福州厨房最大的差别,或许就是拥有四五根形状大小不一的擀面杖。
郭爷爷有一道叫做「皮带面」的传家面,小郭父亲仔细教过小郭。2019 年小郭要去香港读研究生的前一晚,父子俩在厨房专门重温了皮带面的制作。父亲叮嘱他在异乡「不要拘泥于形式」,专门教他如何用现成的短擀面棍来制作这碗传家面。
第三个故事,与一段已经稀薄的记忆有关。我有一位叔公,就是我爷爷的亲弟弟,在 1949 年去了台湾。从我有记忆起,他几乎每年都会回福州探亲,在每天晚饭时间出现在爷爷家的饭桌边。但令我印象最深的,是他每次回家都会点名要吃「阳春面」。童年时我对那一碗只摆在他面前,看起来清汤寡水、飘着几粒葱花的专属汤面的滋味充满向往。后来叔公在台湾离世,这碗「阳春面」也淡出了我的记忆。
上周我在查阅台湾的福州面资料时,一张台北街头照片里写着「福州阳春面」的店招赫然出现在眼前。它解开了我童年时的困惑:「阳春面」并非福州本地的吃食或叫法,叔公每次回家点名的阳春面,大抵是因为在台湾生活的几十年,这碗面里有故乡。
三个故事讲完,你也许能看出:面与人的关系已经突破了地域饮食习惯和时间。无论何时何地,只要有面粉和水,人就能制作出安顿身心的一碗面,拌上酱、盖上卤、浇上汤,就是一顿饭。
掌握基本的手擀面方法,且不说能在陌生境地随时随地步入面食故乡,极端环境中这也可以成为一种自保手段。
…那么,「在地厨房」的手擀面食谱从哪来?
回答这个问题,我要讲第四个故事:
在举行第一期「在地厨房」时,一位「对任何没吃过的食物都想要尝试」的《1000小食报》读者静林报名体验福州芋泥食谱。体验结束后他告诉我,下一期的「在地厨房」还要参加。确定二月体验手擀面后,我请来自山西太原的静林与我一起完成这期手擀面食谱的调研、试做和体验设计整个过程。
从来没有见家人擀过面条的我,是先通过他从老家发来的视频看清擀面的动作要领,才完整绘制出擀面步骤的食谱插画;因为对面条口感「筋道」的说法一直无法感同身受,我们就从和面、揉面开始,一步步拆解其中的变量,他则代替我站在老家灶台边对家人的手艺细节展开提问。
我们发现,这场围绕手擀面的食谱体验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一代代人的「触觉经验」传递下去。回到北京后,我们一边重复练习山西手擀面的做法,一边尝试着对经验进行「测量」和「翻译」。
在接下来的两个周日(2 月 27 日/ 3 月 6 日),我们会在「在地厨房」现场来分享这些尝试的成果。
研习过程也决定了「在地厨房」里手擀面食谱提供的独特价值:一来它凝结了两个山西家庭(还有小郭一家)的面条制作经验;二来它具有来自「非本土」视角的解构和重现经验。
…
最后,如何报名参加本期「在地厨房」?
本期手擀面制作的「在地厨房」体验环节包括:
本期「在地厨房」将举行两场,时间分别是:
2 月 27 日(星期日)19:30-21:30 3 月 6 日(星期日)19:30-21:30
一些说明:
每场体验名额为 10 人,报满即止。 报名时请先付款锁定,如在活动举办前三日内取消无法退款。建议自行转让体验名额。 不需要丰富的厨房经验也可报名本场体验。
每期「在地厨房」体验都将坚持公开成本构成的原则。
当你花费 264 元购买此次体验时,其中场地使用成本占 30%,食谱调研、体验设计的时间成本占 57%,食材与耗材成本占 6%,物料印刷及运输成本占 7%。
报名方式:扫描二维码添加小样微信
如果你很喜欢「在地厨房」这个项目,但无法参加本期体验,欢迎你将它转发给身边可能感兴趣的朋友;还很欢迎留言或写邮件分享你对「在地厨房」的任何想法。
我们线上线下见!
…
关于「1000小食」:为本土饮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探索新的传播方式
食谱体验「在地厨房」项目介绍〡第一期现场回顾
本土饮食策展:饭桌上的家〡两代人的厨房主题家宴设计:家宴只有开始的时间,没有结束的时间关注本土饮食的订阅邮件《1000小食报》:https://young.zhubai.love/媒体采访Local本地:「厨房里的人其实是很孤独的」好多現象:饭桌上的家〡ZINE CHATLOHAS乐活杂志:两代人的厨房,家宴里的记忆与爱